磁件企業要注意了!新制度將提高制造業環保門檻!
隨著電子產品元器件損壞、老化,產品落后跟不上時代等原因,電子產品的報廢率逐年上升,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的電子垃圾,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。根據我國國務院發布的生產者責任延伸(EPR)制度推行方案,發改委、環保部等政府部門需在2017年底前提出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工作方案。很快,中國電子產品行業將面臨新的環保制度壓力,磁件企業作為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,又該扮演什么角色?
EPR新制度即將出臺
早在2008年,我國就頒布了《循環經濟促進法》,提出了在生產、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,以及生產者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環境足跡負責的原則,但并未提出可操作性的管理規章。
2009年,推出具有操作性的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》,其中包括廢棄電子電器產品的目錄制度、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、處理企業資格許可制度等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制度。但這一條例只局限在回收處置環節的規范化,并不嘗試倒逼生產設計環節的改善。
兩項制度存在偏差性促使新的EPR制度出臺,國務院提出,到2025年,中國將基本完善重點品種的EPR制度,產品生態設計“取得重大進展”,至少一半的廢棄產品得到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。
新制度定義了四項生產者的環境責任,分別是開展生態設計、使用再生原料、規范回收利用和加強信息公開。前兩項試圖從源頭減少產品環境足跡,后兩項則試圖讓生產者承擔起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和回收責任。據悉,首批將推行EPR的重點產品為四類,分別是電器電子產品、汽車、鉛酸蓄電池和飲料包裝。
報廢率直線上升
根據聯合國大學發布的《2014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控》,2014年全球共產生4180萬噸電子垃圾,其中,中國產生600萬噸,占比14.3%,體量不容小覷。
以手機為例,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,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5.6億部。業界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每年更新的手機數量可能會達到4億至5億部,而此前廢舊手機的沉積量就已達到10億部左右。這些被棄之不用的產品給環境帶來了巨大隱患。
動力電池的使用年限在5~8年,最早投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已經開始進入退役期,而第一輪大規模的動力電池報廢期在一兩年內就會到來,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,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至17萬噸的規模。未來的5年,動力電池的大規模退役,將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高峰。如何將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化落地,也是行業內面臨的難點。
在整個電器電子產品中,不僅手機、動力電池的報廢率逐年上升,幾乎所有產品都由于科技發展水平高、產品更新換代快而不斷面臨舊產品報廢淘汰,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材料的浪費。
EPR新制度為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,要求生產者對所生產產品承擔資源環境責任,該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至產品設計、流通消費、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。在國家重視,新制度嚴格執行的情況下,中國電子制造業將提高準入門檻,產品生產產業鏈也將洗牌整合。
加快推進綠色制造
近年來,隨著充電樁、智能手機、光伏產業等的高速發展,磁性元器件也不斷進行創新升級。有業者預測未來在新興產業的助推之下,磁件行業的發展將隨之上升。
溯本追源,磁性元器件作為電器電子產品的重要組件,也屬于新制度要求規范化解決的領域之一。在國家通過EPR新制度力求減少電子垃圾對環境污染的損害時,電器電子產品全產業鏈上下游廠商應當攜手并進,共同研發最新產品,加快推進全產業鏈的綠色制造。磁件企業更要致力于無污染環保新材料的研發與運用,做到從源頭保證產品的可回收和循環利用。
本文摘自《大比特資訊》